本文目录
请教深圳四日游,香港一日你们是否遇到过算命算得非常准的大师史铁生是什么样的人深圳玩四天:
<第一天>:
国贸大厦----坐落在深圳市人民南路与嘉宾路交点,80年代流传着一句话:“到深圳不到国贸,就等于去北京没上天安门。”国贸旋宫,罗湖区南湖路3005号国贸商业大厦49楼(由观光电梯上),身居旋转餐厅品尝美味,远眺香港英姿,近览深圳风貌,目不暇接,确有一番天地人合一、景情神同融的境界,成为深圳地区独特的热点景观,是商务酬酢、喜庆联谊和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
东门步行街:
东门步行街,是深圳市的著名步行街,全国十大著名步行街之一,深圳形成时间最早、最成熟和最具规模的商业旺区;东门,历练300年的风风雨雨,从一条石板古街,光华楼、文山楼、月明楼、西华宫等6栋修葺一新的仿古建筑群。青瓦白墙,岭南骑楼风格,看今日东门,商业魅力四射、旅游风情万种、文化气息浓郁,以勃勃生机,买美丽的时装、是购物天堂。
晚上:
深圳是一座美丽而温暖的城市,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城市在灿烂的霓虹灯下格外妖娆迷离,你有时间可体现一下哦。
深圳夜市:
罗湖区乐园路,从东门行过去,走大约十多分钟就到了,在东门步行街的一头,九龙城那边走个过街天桥,然后沿着湖贝路走十多分钟,左手边有一条很多饭店的就是乐园路了,尤其到了晚上,那里热闹的很!
<第二天>:
南澳太远了,一天不够玩。建议你去深圳大梅沙沙滩,大梅沙海滨公园位于中国深圳市盐田区,位于深圳东部大鹏湾。是深圳的一个沙滩,开发于1999年,是深圳较早开发的海滨公园之一,也是深圳较为出名的沙滩之一。大梅沙背山面海,其东北,北,西北面这三面被山包围,东南面向大鹏湾。离开喧闹城市,享受碧海蓝天,享受豪华游艇,体验海上飞驰。
请参考我在百度空间写的日志《大梅沙》
<第三天>去世界之窗:
世界之窗坐落于深圳湾畔,占地48万平方米,。作为以弘扬世界文化精华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世界之窗荟萃了世界几千年人类文明的精华。世界之窗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雍容恢宏的规划设计,精美绝伦的景观项目、不同凡响的艺术演出,动感刺激的娱乐项目,为中外游客再现了一个美妙精彩的世界。
<第四天>去航空母舰:
明思克航母世界坐落在深圳市沙头角海滨,毗邻闻名遐迩的中英街,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以航空母舰为主体的军事主题公园,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有一句话:“到深圳,看航母”。
<第五天>香港游:
办理《往来理港澳通行证》:
若你已有十年期的《深圳居住证》,住满一年以上的,就可以在深圳公安部办理《往来港澳通行证》,也可前往国际贸易大厦四楼申请,很简单。电话是深圳市出入境办事处。
如果说,不是十年期的《深圳居住证》,还未能住满一年的,或者,你只是身份证的就要回原来公安厅办理,当地办理。
办理方式:
提交申请人身份证及户口簿,到当地公安机关出入境事务处办理《往来港澳通行证》,1年二次签注,15个工作日完成。每次在香港或澳门逗留不超过7天。
网上申请、到广东省公安厅出入境政务服务网网上申请,窗口申请、邮政代办点申请签注10个工作日。
持护照通过香港过境:
<1>、持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自海外途经香港前往第三国者,凭有效护照和联程机票,可在香港过境停留7天,免办进入许可。但目的地为中国内地或澳门者,可不出示联程机票。
<2>、自内地途经香港,除应有中国护照、联程机票外,还需持有前往国的签证,或合法居留证(如美国“绿卡”),可在香港过境停留7天,无需办理进入许可。
我提供你一下自由行的路线指引,可作参考:
从深圳罗湖过关→坐东铁→红磡总站下车→游尖沙咀→游尖沙咀海滨花园→游星光大道→步行往→尖沙咀天星码头坐渡轮→过维港→再坐缆车(缆索铁路)→到太平山顶→杜莎夫人蜡像馆→游凌霄阁→游老衬亭→坐缆车落山→你要再游其他景点由你决定→坐香港电车→铜锣湾下车→游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游金紫荆广场→晚饭后→夜游维多丽亚海港→回程→坐地铁→到九龙塘→转东铁→到罗湖→过罗湖关→返回深圳。
请注意:
当你从深圳走过罗湖关后,就要选择交通工具,首选的就是港铁,到了地铁站之后,你可以选择自动售票机购票,也可到服务台,人工售票,成人票价HKD$33.00
港铁路线:
罗湖→上水→粉岭→太和→大埔墟→大学→火炭→沙田→大围→九龙塘→旺角→红磡→尖东
列车分有两种车厢,普通车厢和豪华车厢,普通车厢是硬座,豪华车厢是软座,豪华车厢的收费要比普通车厢要高。如果你买了的是普通车厢的票面,要上豪华车厢,需要另外加钱。这个要提醒一下,到香港旅游的游客都不知道这点,不要见到有车厢就上,被查到是要罚款的。
渡轮服务:
中环天星码头是指由天星小轮经营,位于香港中环的渡轮码头。码头提供来往尖沙咀天星码头及红磡码头的渡轮服务,是中环码头的一部份。
尖沙咀-中环/湾仔(星期一至五)上层$2.30
下层$1.80上层$1.40
下层$1.30
尖沙咀-湾仔/中环(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上层$2.50
下层$2.00上层$1.50
下层$1.40
红磡-中环$6.00$3.00每辆自行车收费$12.0
红磡-湾仔
上太平山顶:
坐登山缆索铁路--缆车(单程$40.00)
缆索铁路:
缆索铁路,亦称作缆车,是一种登山铁路:用缆索缚住类似有轨电车的车厢,在陡峭路轨上拖拉行走。缆车的动力装置放在车站内,车上的机器很简单,故此非常适合攀爬非常斜的山坡。
在铜锣湾坐叮叮车(双层有轨电车),车费全程2元,一直“叮”到上环下车,再转山顶缆车上太平山顶。
从太平山坐缆车落山后,到上环坐叮叮车,车费全程2元,一直“叮”到铜锣湾,
要体现一下双层有轨电车,叮叮车是香港岛是整个香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像时代广场、太古广场、铜锣湾ang金钟廊等等....在这个地方,有种只有香港岛才有的车辆,那就是"叮叮"车...其实就是电车,是因为开车时司机会踩脚踏发出"叮叮、叮叮...声音,俗称叮叮车.
叮叮车:是个有点滑稽的火车,由大小形状不同的车厢组成。叮叮车会摇摇晃晃穿过篱笆,使尽吃奶力气在树干爬上爬下,有时候甚至还头上脚下在树枝间穿梭!玩具们得好好扣紧座位安全带!第一节车厢一般是汤姆布利柏三人和玛卡·巴卡坐的,第二节车厢是小点点和小豆豆们坐的,第三节车厢一般是依古·比古和唔西·迪西坐的,最后一节车厢则一般没人坐,像一个空屋子。
请参考我在百度空间写的日志《香港风情----深水埗》《香港太平山》《香港香港仔》
小时候吧,我一出生就病秧子,然后我外婆抱着我去算命,听她说,是个很会算命的老婆婆,说我体弱多病,在十几岁还会有一场劫,度过这场劫以后就平平安安了,然后在我12岁的时候,手锁骨摔断了,做了一场手术,第一次住院了,想必就是这个劫吧,还有我大舅,从年轻就事业一落千丈,因为讲义气,害自己常年欠债,做什么都不顺,被人骗,家庭也不和睦,快奔四了还一事无成,外婆就带他去给我以前算命的那个地方算命,然后算命的说他还有一年的劫要度过,说他在那年不要跟姓什么的,我也忘记了,总共三个姓的人,打交道,不要听信别人,度过那一年,去外地发展,就说会慢慢事业起步,什么都会好起来,财运会随之到来,果不其然,那年我大舅没听话,跟算命师提到的其中一个姓氏的人打交道了,听信了他的话,又被骗了钱,导致又欠债了,负债累累啊,后来那一年简直是厄运,最后就到了外地发展了,前几年过的很幸苦,后来我大舅慢慢的真的事业起步了,现在一个月工资也10000多了,买什么东西中奖也特别多,不说谎🙊现在基本把债都还的差不多了。生活也过的很好了。
史铁生(1951-),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感想
寥寥几百字把自己对母亲的爱与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全方位挥撒地淋漓尽致。他不愧是中国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没有对病痛屈服,病痛反而使他写出了这样字字珠玑的文章。我被他深深的折服了。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男,汉族,北京人。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编辑本段【史铁生作品】
《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老屋小记》
《奶奶的星星》
《来到人间》
《合欢树》
《病隙碎笔》
《毒药》
《命若琴弦》
《原罪·宿命》
《钟声》
《午餐半小时》
《我的丁一之旅》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
《中篇1或短篇4》
(截止至2002年)
1.插队的故事(小说)
《午餐半小时》4000—《花溪》80年9期
《没有太阳的角落》—《小说季刊》80年4期
(注:此《小说季刊》即后来的《青年文学》《没有太阳的角落》初发于《未名湖》和《今天》,《小说季刊》发表时名《就是这个角落》。)
《黑黑》—《滇池》82年11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3000《青年文学》83年1期
《插队的故事》83000————《钟山》86年1期
《老屋小记》13000—————《东海》96年4期
附录:《几回回梦里回延安》2000
———《青年文学》83年
《季节的律令》—《黑明摄影集:走过青春》
2.来到人间(小说)(约136000字)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5500——《当代》79年2期
《兄弟》4700————————《花城》80年7期
(注:此篇曾名《墙》,初发表于《今天》4期)
《绵绵的秋雨》7500———《中国青年》82年4期
《夏天的玫瑰》7000————《丑小鸭》83年4期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11300《丑小鸭》83年10期
《奶奶的星星》25000————《作家》84年2期
《足球》9000——————《人民文学》84年5期
《来到人间》14000————《三月风》85年9期
《车神》5500———————《三月风》87年1期
《礼拜日》46000—————《中外作家》87年5期
附录:汪政晓华的评论
3.宿命的写作(散文随笔)(约140000字)
《随想与反省》6300———《人民文学》86年?期
《答自己问》16500—————《作家》88年1期
《自言自语》18000—————《作家》88年10期
《好运设计》15000———――《天涯》90年9期
《随笔十三》15000—————《收获》92年6期
《游戏平等墓地》6300—《当代作家评论》92年
《给杨晓敏的信》3800—————?
《谢幕》1000—————《小说月报》92年?期
《没有生活》1600———————?
《爱情问题》10000—————《钟山》94年4期
《神位官位心位》4300———《读书》94年6期
《记忆迷宫》3000————————《今天》
《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6800――――—《北京文学》94年11期
《熟练与陌生》2000
《宿命的写作》1800
《文学的位置或语言的胜利》3500―――――《作家》97年7期
《给安妮的信》3200————————?
《足球内外》9000—————《天涯》96年1期
《私人大事排行榜》9000———《花城》97年1期
《无病之病》2000———《学术思想评论》第2辑
附录:许纪霖的评论
4.散文随笔(约127000字)
《秋天的怀念》1000——广州《南风报》81年?期
《合欢树》2000—————《文汇月刊》85年6期
《我的梦想》2000———《中国残疾人》89年1期
《文革记愧》4000————《东方纪事》89年1期
《我21岁那年》10000———《三月风》91年?期
《我与地坛》15000———《上海文学》91年1期
《散文三篇》6300——————《芒种》92年?期
《墙下短记》4000――――――《今日先锋》4期
《郿英》700――――――《今天》94年2期
《悼少诚》2000———————《北京日报》96年
《外国及其它》7000—《华人文化世界》97年7期
《说死说活》3000——————《天涯》97年1期
《有关庙的回忆》6000—《人民文学》99年10期
《病隙碎笔1》25000————《花城》99年4期
《病隙碎笔2》25000———《天涯》2000年3期
《给李健鸣的三封信》11000—《钟山》2000年4期
附录:萌萌的评论
5.小说(约165000字)
《毒药》15600—————《上海文学》86年10期
《我之舞》20400——————《当代》86年6期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23000——《收获》88年6期
《小说三篇》20000———《东方纪事》89年2期
《中篇1或短篇4》37000——《作家》92年4期
《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47000——《钟山》96年4期
附录:郭春林的评论
6.《第一人称》(小说)(约140000字)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42000———《文学家》84年3期
《命若琴弦》16500———-《现代人》85年2期
《原罪宿命》30500—————《钟山》88年1期
《钟声》10000————————《钟山》90年3期
《第一人称》10000—————《钟山》93年1期
《别人》14000———————《花城》94年1期
《死国幻记》10000———《北京文学》99年8期
《两个故事》7000—————《作家》2000年2期
附录:孙郁的评论
《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约410000字——《收获》97年1-2期
7.《务虚笔记(上)》(1-9章)
附录1:邓晓芒的评论
8.《务虚笔记(中)》(10-16章)
附录2:张柠的评论
9.《务虚笔记(下)》(17-22章)
10.《我的丁一之旅》
编辑本段【青梅煮酒论铁生】
▲史铁生故事
·21岁时候双腿瘫痪。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深圳中学生杨林在文章的鼓励下,走出了车祸带来的阴影,以《生命的硬度》夺得了一个全国作文大奖。
▲史铁生对命运独特的看法
人家让他拜佛,他不拜。因为,佛不能使他瘫痪的双腿站立起来,因为,如果佛要人“拜”才肯保佑人,那他就不称其为佛。他认为佛之本义乃“觉悟”,是一个动词,是行为而非绝顶的一处宝座。
人家让铁生算命,他不算。因为,如果命好则无须算,“好”自会来;如命不好,更不必算,乐得活一天高兴一天,省却明知前程险恶,还不得不步步逼近那灾难,成天战战兢兢,何苦!高人说能“为你避灾”,铁生也不信,因为那就是命运无定了,其所“算”,乃是妄说,还算它干什么?
但史铁生似乎又“信命”。他说:“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你就会说它有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你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的路。”难道一个人所走的路不都是“这一条”路?但这并非不要把握“命运”。铁生的奋斗精神和创作实践证明了他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他只是不强求什么,不做欲望的奴隶,因为欲望是无边的,人哪有完全“心满意足”的一天!
我以为新时期的青年作家中,史铁生是最了悟人生,最豁达,也最真诚的一个典型。他是个残疾人,他曾几次为此而悲观欲自杀,但当他终于觉悟到无差别便不成为世界时,他便坦然“接受”了残疾之躯,“接受”了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并努力做一个精神上的健康人。
我尤其欣赏铁生释然面对苦难的大度彻悟。他说:“苦难消灭自然也就无可忧悲,但苦难消灭一切也就都灭。”所以,人是万不可追寻什么绝对的公平,永远的利益以及完全无忧无虑的所谓“幸福”的。没有无憾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走进不同寻常的史铁生
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个被严重忽视的人物。他一度被列入所谓“抵抗投降”者的行列,但这不啻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史铁生的姿态与其说是抗议的、批判的,不如说是沉思的,建设的...
我喜欢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
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
▲生命里的残疾与爱情
我是史铁生——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这话有点怪,好像我除了是我还可以是别的什么。这感觉一直不能消灭,独处时尤为挥之不去,终于想懂: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
多数情况下,我被史铁生减化和美化着。减化在所难免。美化或出于他人的善意,或出于我的伪装,还可能出于某种文体的积习——中国人喜爱赞歌。因而史铁生以外,还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浑沌的我。这样的我,连我也常看他是个谜团。我肯定他在,但要把他全部捉拿归案却非易事。总之,他远非坐在轮椅上、边缘清晰齐整的那一个中年男人。白昼有一种魔力,常使人为了一个姓名的牵挂而拘谨、犹豫,甚至于慌不择路。一俟白昼的魔法遁去,夜的自由到来,姓名脱落为一张扁平的画皮,剩下的东西才渐渐与我重合,虽似朦胧缥缈了,却真实起来。这无论对于独处,还是对于写作,都是必要的心理环境。
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近似的)路上来了。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我的写作因此与文学关系疏浅,或者竟是无关也可能。我只是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惊心,便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我仅仅算一个写作者吧,与任何“学”都不沾边儿。学,是挺讲究的东西,尤其需要公认。数学、哲学、美学,还有文学,都不是打打闹闹的事。写作不然,没那么多规矩,痴人说梦也可,捕风捉影也行,满腹狐疑终无所归都能算数。当然,文责自负。
写作救了史铁生和我,要不这辈子干什么去呢?当然也可以干点别的,比如画彩蛋,我画过,实在是不喜欢。我喜欢体育,喜欢足球、篮球、田径、爬山,喜欢到荒野里去看看野兽,但这对于史铁生都已不可能。写作为生是一件被逼无奈的事。开始时我这样劝他:你死也就死了,你写也就写了,你就走一步说一步吧。这样,居然挣到了一些钱,还有了一点名声。这个愚顽的铁生,从未纯洁到不喜欢这两样东西,况且钱可以供养“沉重的肉身”,名则用以支持住孱弱的虚荣。待他孱弱的心渐渐强壮了些的时候,我确实看见了名的荒唐一面,不过也别过河拆桥,我记得在我们最绝望的时候它伸出过善良的手。
我的写作说到底是为谋生。但分出几个层面,先为衣食住行,然后不够了,看见价值和虚荣,然后又不够了,却看见荒唐。荒唐就够了么?所以被送上这不见终点的路。
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我说过,这样强调是恰当的。我只是没想到,史铁生在四十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这两种消息几乎同时到来,都在他二十一岁那年。
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的人,好没影儿的先迎来了残疾——无论怎么说,这一招是够损的。我不信有谁能不惊慌,不哭泣。况且那并不是一次光荣行为的后果,那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事件,普通得就好像一觉醒来,看看天,天还是蓝的,看看地,地也并未塌陷,可是一举步,形势不大对头——您与地球的关系发生了一点儿变化。是的,您不能有以脚掌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与它摩擦。
不错,第一是坐着,第二是躺着,第三是死。好了,就这么定了,不再需要什么理由。我庆幸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要点:没有理由!你没犯什么错误,谁也没犯什么错误,你用不着悔改,也用不上怨恨。让风给你说一声“对不起”吗?而且将来你还会知道:上帝也没有错误,从来没有。
我记得,当爱情到来之时,此一铁生双腿已残,他是多么地渴望爱情呵,可我却亲手把“不能进入”写进了他心里。事实上史铁生和我又开始了互相埋怨,睡不安寝食不甘味,他说能,我说不能,我说能,他又说不能。糟心的是,说不能的一方常似凛然大义,说能的一对难兄难弟却像心怀鬼胎。不过,大凡这样的争执,终归是鬼胎战胜大义,稍以时日,结果应该是很明白的。风能不战胜云吗?
山能堵死河吗?现在结果不是出来了?——史铁生娶妻无子活得也算惬意。但那时候不行,那时候真他娘见鬼了,总觉着自己的一片真情是对他人的坑害,坑害一个倒也罢了,但那光景就像女士们的长袜跳丝,经经纬纬互相牵连,一坑就是一大片,这是关键:“不能”写满了四周!这便是残疾最根本的困苦。
这不见得是应该忍耐的、狭隘又渺小的困苦。失去爱情权利的人,其他的权利难免遭受全面的损害,正如爱情被贬抑的年代,人的权利普遍受到了威胁。
说残疾人首要的问题是就业,这话大可推敲。就业,若仅仅是为活命,就看不出为什么一定比救济好;所以比救济好,在于它表明着残疾人一样有工作的权利。既是权利,就没有哪样是次要的。一种权利若被忽视,其它权利为什么肯定有保障?倘其权利止于工作,那又未必是人的特征,牛和马呢?设若认为残疾人可以(或应该,或不得不)在爱情之外活着,为什么不可能退一步再退一步认为他们也可以在教室之外、体育场之外、电影院之外、各种公共领域之外……而终于在全面的人的权利和尊严之外活着呢?
是的是的,有时候是不得不这样,身体健全者有时候也一样是不得不呀,一生未得美满爱情者并不只是残疾人呵!好了,这是又一个关键:一个未得奖牌的人,和一个无权参赛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可是且慢。说了半天,到底谁说了残疾人没有爱情的权利呢?无论哪个铁生,也不能用一个虚假的前提支持他的论点吧!当然。不过,歧视,肯定公开地宣布吗?在公开宣布不容歧视的领域,肯定已经没有歧视了吗?还是相反,不容歧视的声音正是由于歧视的确在?
好吧,就算这样,可爱情的权利真值得这样突出地强调吗?
是的。那是因为,同样,这人间,也突出地强调着残疾。
残疾,并非残疾人所独有。残疾即残缺、限制、阻障。名为人者,已经是一种限制。肉身生来就是心灵的阻障,否则理想何由产生?残疾,并不仅仅限于肢体或器官,更由于心灵的压迫和损伤,譬如歧视。歧视也并不限于对残疾人,歧视到处都有。歧视的原因,在于人偏离了上帝之爱的价值,而一味地以人的社会功能去衡量,于是善恶树上的果实使人与人的差别醒目起来。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疏离,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呼唤什么?比如,残疾人奥运会在呼唤什么?马丁·路得·金的梦想在呼唤什么?都是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残疾与爱情的消息总就是这样萦萦绕绕,不离不弃,无处不在。真正的进步,终归难以用生产率衡量,而非要以爱对残疾的救赎来评价不可。
但对残疾人爱情权利的歧视,却常常被默认,甚至被视为正当。这一心灵压迫的极例,或许是一种象征,一种警告,以被排除在爱情之外的苦痛和投奔爱情的不熄梦想,时时处处解释着上帝的寓言。也许,上帝正是要以残疾的人来强调人的残疾,强调人的迷途和危境,强调爱的必须与神圣。
▲去找史铁生
我在新年的头上专程去一次北京,为的是和史铁生做个谈话,用在《收获》的专栏上。本来早该去了,因为年底忙乱,因为他和我的身体都要挑一个恰当的时候,还因为我说的等2001年再去飞机栽下来也是21世纪的作家啦。反正我是去了,谈了,回来了。
我和史铁生谈的话题是"生存还是不生存",也就是"爱与死是永恒主题"中的那个"死"。我相信我俩对死的心得要比别人多一些。去的那天正好是他生日,本来要打开的话头因客人的来访未能展开。那样也好,死总是排在生的后面的,明天再谈。当日晚上我们去一个叫孔乙己的饭店吃饭。来接他的是《人有病,天知否》的作者陈徒手等哥们,到了那里还有我热爱的姜文和他的朋友。反正就是一桌子的人吧,在中国式的环境中,祝贺一声他的50大寿就开始吃了。他那天抽烟,喝一点点酒,说一点点话。他说一上午不敢动弹,把精力攒下来了。他说座山雕也是50岁。他说要健康不说长寿了吧。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
我最后想说的是陈希米,他的妻子。她是"我们上海人",在北方久矣。我永不能忘记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种忘忧的笑,忘我的笑,来去自由的笑,让看见的人也喜悦的笑。没人比她笑得更美好。我看资料,孩子一天笑上150次,成人可以一天不笑一次。她常常笑着,灿烂又本分地笑着。有了她的笑,那个凝重的50岁的史铁生再没有装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生活就是这样,一会儿笑盈盈一会儿沉甸甸。
我这次去北京,是由妻子陪同护送。也许下次到北京去见史铁生,我也要坐个轮椅了。我们将讨论轮椅的牌子,谈论足球的伟大,言说一些好笑的事情。我可以负责地说,本人即便已经坐上轮椅,依然可以春心荡漾,可以不依不饶,可以尖酸刻薄。当然,更可以在一个个深夜,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