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假书生纳卷会李播算命的都是怎么夸人的王振邦这姓名好吗会算命的帮帮忙李播是唐中期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称赞其“动笔诗传鲍谢风”。但谁能想得到当这位官居蕲州刺史的大诗人遭遇剽袭者后,居然演义出了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这天,李播微服在蕲州的一条古玩街上闲逛,被一位卖诗卷的书生吸引住了。李播走了过去将诗卷拿起,顿时脸色大变,问:“此诗卷是你所作?”
书生傲然道:“正是,请赐教一二。”
李播合上诗稿,上下打量着书生说:“即是你所作,那你信不信我能将此诗卷内的所有诗作,全部背诵下来?”说完不待书生开口,便一字不错地背诵了好几首。
书生惊得目瞪口呆,好久才脱口叫道:“莫非是你写的?”李播点了点头说:“正是。在下李播,敢问阁下尊姓高名?”书生吓得脸立时变了色,二话不说,撒腿跑了。
李播也没追究,看着诗稿,突然长叹了一声。所谓“文坛纳卷跳龙门”,原来,唐时学子赶考时,都要把自己的诗歌写成卷轴,当成敲门砖,进呈给达官贵人,期望先获得名声,帮助自己科考成功。可这么多学子的诗卷,怎么可能都被人家保存?所以许多诗卷就落入了民间被贩卖。如此一来,诗的原作者就没人知道了,除非他成了名或当了官,比如李播。
如今,李播眼望着当年诗卷如此滑稽地又回到自己手中,正感慨间,却见书生又跑了回来了,小声道:“刚才走的匆忙,忘告诉大人了。此诗卷已被我卖了好几年,几乎半个大唐的人,都认为是我所作。所以我怕大人一时糊涂,揭露了真相,那时大人可就有‘强取豪夺’的嫌疑了。”
“什么?”李播差点没蹦起来,“我是原作者,怎成‘强取豪夺’了?”书生嘿嘿一笑说:“小人只是江湖中人,一张大嘴上欺天师,下骗鬼神。而大人已为官多年了,难道就没有对头?大人细想,若咱俩为几首诗歌闹将起来,会是什么结果?敢问是大人前程重要,还是诗词重要?所以大人,我看你就成全了我吧。”李播听完顿时傻在原地,思前想后了半天,长叹一声把诗稿塞回到书生手中说:“也罢,成全你了。”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就这样,一晃三个多月过去了,李播几乎都要忘掉这件事了。这天处理完公务后,李播又微服来到那条古玩街上,还没走几步,一位老汉突然横在李播身前,盯住李播急切地问:“卖诗卷,我卖诗卷。听清了没有?我卖诗卷。”李播愣住了,想了想问道:“可否是李播的诗卷?”老汉“哎呀”一声,拉住李播的手叫道:“谢天谢地,可算等到了。你就是算命先生说的那位贵人,你可要帮我啊,不然我就活不下去了。”
李播差点没趴地下,正要问怎么回事?老汉强拉着李播来到路边的一个小酒馆内,点上两盘小菜,一壶酒后,就说了起来。原来,老汉是城外高平村的,村内有个无赖,看上了老汉的丫头,非逼着成亲,老汉惹不起,只得带着丫头躲进城内投奔亲戚,可总躲也不是办法。老汉很郁闷,也是“病急乱投医”就找了位算命先生给算算。算命先生听完后,先大骂了无赖一通,然后提笔画了张画,点着画中人告诉老汉,你啊,在城东古玩街上等这位,见面你就对他喊:卖诗卷。只要这人问:可是李播诗稿,那你这事就没问题了,因为他是你命中贵人。
李播听完,就猜到是那位假书生捣的鬼。眼见老汉如此虔诚,不忍拒绝。于是叫酒保拿来笔墨,把自己的地址写上,交给老汉说:“这里需要一个丫鬟,你将女儿送去。到时候自会明白。”说完也不吃喝,硬替老汉付过酒钱后,便回到府内告诉管家,若有人手持我的字条送女儿来做丫鬟,你就收留。并告诉来者,此为刺史府。
果然,两天后管家回禀,丫头收下了,已把话告诉来人。李播点了点头,心说:假书生必是知道我习惯微服去那条街上淘些古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不去了还不成?可哪料李播虽不去了,假书生却找上门来了。
这天,李播正在院内赏花,突然就听门外一声一声地叫喊:“卖诗卷,卖诗卷!”
李播皱起了眉,转了转眼,让管家去把卖诗卷的人叫进来。不一刻管家带着一人进来了。李播定睛看去,差点没笑出声来――正是那位假书生,如今一身道士装扮。
“本官料定会是你。”李播道,“你又耍什么花样来了?”假书生嘿嘿一笑说:“贫道也料定大人定会见我。此番前来,贫道是替位真才子纳诗卷!”说完假书生从怀内拿出一沓黄符,交给李播。
李播接符在手,诗歌写在黄符背面,果然文采飞扬,不禁脱口叫道:“好诗,不知是哪位所作?不会又是假的吧。”
假书生哈哈大笑了起来,说:“前些日做半仙,一时气愤救了老汉父女。如今装道士却没想到又偶遇秀才……”
原来,假书生嫌算命那活儿太枯燥,于是就装扮成道士模样,跑到洞庭湖边,吹嘘自己能降妖抓鬼的混饭吃。这天他正叫呢,就见一位秀才失魂落魄地走到洞庭湖边。假书生大嘴一咧说:“列位,看到那位秀才没有?如今他正被勾锁鬼锁住命门,就要大祸临头啦。”
可怪了,假书生话音刚落,秀才果真“扑通”一声跳湖了。众人慌忙跑过去,把秀才搭救上来。假书生也跑了过去,得意洋洋地说:“怎样?贫道说对了吧。实不相瞒,贫道乃开国神算李淳风之后世徒孙,不但能降妖驱魔,还前知三百年,后知三百载……,”
“仙道救我!”假书生还没吹完,秀才就蹦了起来,“求仙道指点迷津,看看弟子此生可有功名?”假书生偷瞟了眼众人,又看了看落汤鸡一样的秀才说:“是不是此次科举未能如愿,愧对家乡父老,才行此短见啊?”
秀才垂泪点头。假书生嘿嘿一笑,从怀内摸出几张黄符说:“无妨无妨。你如今被勾锁鬼锁住命门,只需将你的诗歌,挑几首最好的写在此符上。然后贫道引文曲星法力,降服勾锁鬼。从此后你就一路运开,功名如探囊取物了。”
秀才慌忙讨来笔墨,将几首诗写在符的后面。假书生把这些符贴在秀才脸上,让秀才闭眼。自己装模作样地做法,然后取下符,让秀才告诉自己住址,说十天内,必有贵人邀你登堂入室,助你博取功名。
李播听到这里再也忍不住了,哈哈大笑着说:“真是狂生。你就不怕秀才是个蠢货,被我拒绝吗?”
假书生嘿嘿笑道:“我早已让人看过了。若是蠢物,还管他作甚。”李播点了点头说:“好,你把此人的地址给我,我明日就令人请他入府。”
假书生慌忙将地址写上交给李播后,突然脸色凝重了起来,躬身对李播深深一礼说:“大人休问我来历。我只知此生幸遇大人,实为我天大造化。如今缘尽业满,贫道就此告别,后会无期。”
李播点了点头说:“即如此就不问了。”说到这拿出一锭大银,“拿着吧,恐怕以后用得上。”
哪料假书生却嘴一撇说:“不必。实话告诉大人,江陵卢尚书,乃是我亲表舅,我这就要到他那里去,从此后安心读书,再也不放荡红尘了。”
“什么?”李播差点没蹦起来,“江陵卢尚书,那是我亲表舅啊。怎又成你的了?”
“怎么会昵?”假书生也傻了,瞪着俩小眼看着李播,“真是太巧了,这个……大人啊,诗卷你都让给我了,何不好人做到底?这个亲表舅也就让给我吧。”
李播哈哈大笑了起来说:“一派胡言!”说完,把银子塞到假书生手中,“你虽轻狂放浪,却也算是心善、仗义之人。只是以后不要再信口雌黄,须知李播只一个,还是从此后安心生计,本分生活为好。”
假书生不好意思了起来,点了点头,对着李播又是深深一礼后离开了,从此后果真踏踏实实的过起了日子。而“假书生纳卷会李播”这件事,作为李播的一段奇特轶事,也被记录在《唐诗纪事》中,供后人笑谈至今。
书生
一、发:
1、头发稀软黑如绵,少年家中有粮钱,性情品质多高尚,聪明得志父母全。
2、头发粗硬密又多,个性急燥话不多,父母不全少年苦,一生劳碌受折磨。
3、头发高上天庭平,父母必定有才能,自己聪明早得志,个性温和万事成。
4、青头皮发生富贵,黄头皮发穷又忙,额上有旋多辛苦,脑后多旋富贵人。
5、头发连眉缺爹娘,鬓毛不长少钱粮,苦是额窄低不平,此人一生穷又忙。
二、头相:
1、头有四角必富贵,园头顶高富寿长,顶低顶缺多薄命,就怕无寿白来忙。
2、仰头露面怕遭凶,低头走路万事空,摇头身摆无好命,缩头手舞一生穷。
3、额高宽平福禄人,脑后连山晚运成,最怕额缺无好命,尖头瘦腰一世贫。
4、额宽五寸高三寸,少年必定有功名,只怕地阁尖削短,先富后贫可怜人。
5、天庭中正宽又平,青少之年富贵来,只怕日月偏斜损,就是富贵也多灾。
6、额高平满光无纹,此人富贵又聪明,若是耳鼻长又厚,一生富禄财神临。
7、额纹深多必劳心,没有额纹无子孙;纹多却又多性燥,纹少子女贵如金。
8、额生七痣大贵人,额边生痣克双亲,额中生痣无官运,也防父母无感情。
9、额起青黑招祸行,不损家人必损财,若是两样都不现,自己当防灾祸临。
10、额起黄光或紫红,此人好运事必成,若是求财就到手,要是求官官必临。
王振邦:
姓名笔画数分别是:4 11 11
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数分别为:5 15 22 26 12
振:清雅多才,温和贤淑,双妻之格,中年成功隆昌,二子吉祥。(火)
邦:孤独格,多才伶俐,英敏巧智,中年隆昌。(水)
姓氏:王祖籍:琅琊
祖宗:系出姬姓郡望:太原郡
分类:其他
历史名人
王姓历史久远,加之支系众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层出不穷。如战国时期授苏秦、张仪纵横术的“鬼谷先生”王诩。为秦始皇平定赵、燕、蓟、荆诸地的名将王翦。西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东汉时诛杀董卓的王允,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还有创立新莽王朝的王莽。晋朝时,王氏之盛达到巅峰状态,西晋有大将王恺,太尉王衍;东晋的王导接连做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代的丞相,还有琅邪的王羲之、王献之、王微之父子的书法千古留名。唐代,有著《滕王阁序》的“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王维、王昌龄,以及名士王通等。北宋有“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名臣王安石。金朝的名道王重阳是全真教的创立者。元曲的代表作家王实甫,所著《西厢记》堪称经典,还有著名的画家和诗人王冕,工画墨梅,亦擅竹石,能刻印。明朝有文学家王世贞,哲学家和教育家王守仁,散曲家王磐、王慎中,还有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著<日知论>的王夫之。清代有画家王鉴,思想家王源等,清末有大文学家王国维,所著有《人间词话》等,尤致力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的考释。
姓氏来源
王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据《通志·氏族略》载: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据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此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与“王”的本身含义有关。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王朝的后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于可频氏;在冯翊一带的,原来是钳耳族的后代;山东营州王姓,来自高丽国;安东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广韵》中把王姓望族归纳为21处:太原(今山西)、琅邪(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档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菜(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为著名。正因为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众多的源头。除了源自王室之外,还有不少人是赐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孙嘉,献符命于王莽,赐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据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乌丸氏,属鲜卑族,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故易名王罕。不仅华夏族的王室之后不少是以王为姓,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执政者的后代也有以王为姓的,其意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头众多,分布广泛,人丁蕃盛的局面。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支王氏在山东繁衍的子孙,其子孙世代簪缨,使王氏成为一时望族。